与民同甘共苦,爱洒红军传人----金寨籍老红军梅少卿的家风故事

时间:2019-02-20 17:29    来源:六安市金寨县纪检监察网   作者:金寨县纪委监委  
【字体: 】      打印

梅少卿,原名梅含臣,又名梅少青,安徽金寨人。1929年3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战士、副班长、区团委书记、区巡视员、代理少共县委书记,赤南县委组织部长,赤南县战斗营连指导员。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四支队司令部电台班长,四支队特务营连指导员、营教导员,新四军皖北游击纵队十六团二营教导员,新四军二师六旅十六团组织股股长,十五团二营教导员,凤怀总队政治处主任兼总支书记,新四军一师五旅十三团政治处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军区二师独立旅三团政委,军区卫生部第十医院政委,华东军区后勤部政治部组织部长,第二野战军后勤部军械部政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后勤干部学校政委,沈阳军区防空军政治部副主任,沈阳军区防空军干部部部长,广州军区空军干部部部长。1960年离休,享受副军职待遇。

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梅少卿南征北战、冲锋陷阵、屡建战功,先后七次负伤,一个耳朵失去听觉、一只眼睛神经性失明,属二等甲级残废。新中国成立后,他始终以顽强的意志坚持工作,为我军的革命化、现代化建设和培养革命下一代作出了突出贡献。

不搞特殊化,与民同甘共苦

梅少卿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从不要特殊照顾。大家感动地说:“梅部长不但不搞特权,而且连应该享受的权利都不用。”他在任广州军区空军干部部部长时,到广州和广州附近的部队检查、了解工作,坚持不是紧急情况不用小车,能步行不坐公共汽车,从不坐公家的汽车办私事。一次,他到一个团去检查工作,离团部驻地有35里路程,助理员安排乘坐汽车去,他说:“就不要用车了,这里距离团部近,我们走去。”说完,便带领助理员出发了。三十多里路程,他拖着伤残的身体走了5个多小时,到团部时已经是下午,错过了吃饭时间。团政委问:“首长,您吃饭了没有?”“我们带点干粮在路上吃过了,赶紧召集大家开会!”梅少卿回答道。他为了不给下级增加麻烦,明明没吃饭却说吃过了。

梅少卿是老红军,又是乙等甲级残废军人,身患多种疾病。可是,生活上他从不要求特殊照顾,发给他的残废军人证也从来没有使用过。“四人帮”横行时期,市场供应紧张,秩序也不好,他和大家一样艰难地排长队买菜。1981年,广州军区又向部队的老红军、老干部发了一种红色的“优待证”。“优待证”规定:持有此证的,可以免费进入公园,可以优先在影剧院购票;在市场买鱼、买肉可以不用排队……他的“优待证”却一直沉睡在抽屉里。逢年过节地方又向老红军、老干部增发鱼、肉、蛋等票证,他总是把这些票证夹在“优待证”里,从不用它。有时自己跑了几个市场也没买上菜,但是,他宁可空手回家,也不愿享用“优待证”上规定的照顾。

保持好传统,爱撒红军传人

从六十年代初开始,梅少卿同志就把自己的心血花在青少年的教育上,担任四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经常从工资中拿出大部分资助学生。他到学校参加各种活动,总是先声明,一不要接送,二不要吃请,时刻保持着党的艰苦奋斗的好传统。有一次,他应邀到广州市郊建筑工程学校作报告,学校领导和工作人员在大门口迎候多时,也不见他的车子来,后来才发现他是步行到学校的,早已进入会场了。大家问他:“梅部长,你是老领导,配有专门车子,身体又不好,怎么不乘小车来?”他爽朗地回答:“我是来讲党的艰苦奋斗革命传统的,现在我还走得动,不用坐车!”

1981年下半年,梅少卿患癌症去北京住院治疗期间,他还给病区里的青年医护人员作报告、讲传统;这期间,他先后给所辅导的4所小学的学生写信131封。即便是在重病中,梅少卿还抢时间写了56000多字的回忆录。他的先进事迹被《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战士报》、《广州少年报》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

1983年1月18日,梅少卿因病逝世。在清理他的遗物时,亲人们发现他的钱包里只有十四元钱,个人存款总额只有一百六十元,还有四封给少先队员的信,遗物中找不到一件贵重的物品,唯一一件像样的、的卡上衣只是在参加重要会议时才穿一次。梅少卿走后,他的亲属遵照遗嘱,将一百六十元钱分成四份,连同他写好的四封情意深长的信,分别交给了四所学校。     



 

打印文章 | 加入收藏 | 分享到:
技术支持:安徽子牙信息技术有限公司(http://www.yeecm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