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全夫,新中国开国少将。安徽省金寨县南溪镇人,1916年出生,1930年参加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9月,肖全夫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是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82年他当选12届中央委员。1985年被增选为中顾委委员、1987年再次当选为中顾委委员。1997年、2002年被选为十五大、十六大特邀代表。2005年2月4日逝世。
怀揣初心 少年壮志
1916年9月3日,肖全夫(曾用名肖全福)出生在金寨县南溪区肖家湾。一百年前的旧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的深重苦难之中,国家山河破碎,人民流离失所,社会黑暗,民不聊生。肖全夫的父亲是种田能手,但因贫穷无地,一家人还是过着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生活,甚至一度流落荒野。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肖全夫6岁就开始拣柴、拾麦穗,在田间地头撒粪、播种,在家里抬水、烧饭,还经常随大人外出5里地挑砖,挣几个铜板补贴家用。即使在这样的困境中,肖全夫的父母还是下决心培养他,把他送到一位在私塾任教的堂舅那里上学。肖全夫深知学习机会来之不易,饱蕴着父母殷切希望和亲人艰辛的汗水,所以,学习非常用功刻苦。
处于大别山腹地的金寨是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地区。早在1924年,金寨就有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1929年,金寨的英雄儿女参加了皖西的“立夏节起义”和“六霍起义”,为创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大贡献,并使金寨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三十三师的诞生地和皖西革命根据地的中心。这方热土,为中国的民主革命输送了50多万名红军,培养了200余位省军级领导干部,奉献了10余万烈士,也孕育了像洪学智、皮定均、徐立清和肖全夫等59位共和国开国将军,成为全国排名第二的将军县。
肖全夫的父亲肖才忠最早投入革命,参加了立夏节起义,是一名勇敢的赤卫队员。1932年红四方面军主力西征川陕时,肖才忠因年大体弱留在了金寨,为躲避国民党军的追捕,在深山里受尽磨难,直至病故。其哥哥肖全超,1929年参加红军第十一军三十二师,1931年在反“围剿”中身负重伤,伤愈后又参加战斗,直至英勇牺牲。其堂兄妹全溢、全银、全良、全义、全则、全英等也先后参加红军,有的献出生命。
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肖全夫,阶级觉悟和革命精神逐步被激发。特别是他上小学时,接触到以教师职业为掩护的共产党员张瑞文、共青团员张瑞义后,懂得了自家贫穷是阶级压迫剥削的结果,对革命的向往像熊熊烈火在他胸中燃烧。1928年,他在张瑞义老师的领导下,与胡节枝一起,组织起金寨的第一个儿童团,并积极开展活动,宣传革命道理和井冈山根据地的胜利消息,教唱“大别山,雾弥漫,贫苦农民受饥寒,工农大众要共产”等歌曲,发传单,斗地主。由于他的工作积极努力,很快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后又被团组织调任少年先锋队分队长。肖全夫肩背红布带,手持红木棍,带领少先队员和儿童团员平时站岗值勤,宣传党的红军政策,动员群众参军;战时为过往红军做向导,募集鞋袜粮米,乃至直接参战。在他的领导下,少先队的各项活动有声有色,受到少共区委的表扬。
1930年秋,年仅14岁的肖全夫参加了苏区少共模范营,担任第二连团支部宣传委员。不久,少共模范营编入临时革命军事委员会警卫团第三营。从此,肖全夫怀揣“为穷人翻身求解放”的初心,步入了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
践行初心 以身报国
在红军队伍里,肖全夫受到严格正规的政治教育、军事训练,军政素质不断提高;历经战火考验,逐步成长为军队的军事指挥员和高级将领。
入伍不久,经过短期集训,肖全夫以优异成绩被任命为副班长,还装备起荷德造的步枪。由于作战勇敢,很快担任班长。1932年春,因军政素质好,被选调到红四方面军总部手枪队担任排长。一次,肖全夫率一个班去皖西北执行任务,返回途中,与反动民团顾敬之部遭遇,英勇负伤,他仍沉着指挥,以寡敌众,机智地脱离险境。当他住院20多天,未待伤口愈合,就迫不及待地要求出院,又投入到血与火的拼杀之中。
1932年5月,蒋介石以绝对优势兵力,对鄂豫皖苏区发动大规模“围剿”。这时,肖全夫、陈福初等由总部手枪队调往电台,负责警卫、保护电台及宋侃夫、蔡威等电台领导的安全。他边执行警卫任务,边学习报务技能,逐步成为电台工作的骨干。8月,反“围剿”作战接连失利,红四方面军被迫作出放弃苏区、向川陕方向转移的决定。西征途中,肖全夫带伤作战,搬运设备,架收天线,出生入死,经受了严峻的考验。1933年4月,肖全夫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立下了“坚决地为苦难人民求解放,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的铮铮誓言。在川北反敌“六路围攻”中,右脚踝被飞机弹片炸伤,感染化脓,久治不愈,落下了右腿比左腿短的残疾,肩膀总是左高右低。
1935年1月,红四方面军奉命西渡嘉陵江,6月与长征到达四川懋功的中央红军会合。红四方面军电务处归红军总司令部统辖,肖全夫在第二局第二台搞破译工作。由于张国焘分裂红军,肖全夫所在的二局随右路军南下,三过草地,吃尽千辛万苦,于1936年8月到达会宁,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肖全夫于1938年初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2月,在抗大二分校任队长、高干科科长等职,培训学员,为作战部队输送骨干。1943年冬出任第二军分区第四区队区队长,带领部队边打仗边生产,既改善部队生活,又减轻人民负担,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在延安向毛泽东汇报了他们的事迹,毛泽东高兴地说:“这证明敌后不仅可以搞生产,而且可以搞得很好嘛!”随后,毛泽东在为《解放日报》写的社论《游击区也能够进行生产》(《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1021页)中,举了几个单位为例,其中第二个就是肖全夫的“第二分区的第四区队”。
1945年1月,抗日战争出现了新的形势。肖全夫奉命奔赴冀东,出任第十七军分区参谋长。他先是带领部分部队,粉碎敌军“铁石部队”的扫荡;继而采取设伏待敌的战法,全歼“铁石部队”主力,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在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关键阶段,肖全夫指挥部队频频出击,攻坚夺玉田,驰援炸迁安,再歼遵化敌,为早日驱除日寇、解放冀东作出了重大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肖全夫先任旅长,率部转战冀东,同国民党军进行反复较量,收复了5座县城和大部分村镇;参加滦东战役,配合东北民主联军的夏季攻势,保卫了人民胜利果实。1947年8月,肖全夫任师长,率部首战五岭山,再破北宁路,巧攻朝阳城,勇夺英富山,取得了出关后的节节胜利;参加辽沈战役,四竖红旗血战锦州城;入关津南突破,活捉市长、中将杜建时。之后,肖全夫率部挥师南下,强渡渌水河,解放衡阳城,收编新七军,湘南剿残匪,向新中国、向人民献上了一份厚礼。
1952年8月,肖全夫以军长身份率领第四十六军入朝参战。首先执行西海岸防御作战任务,一面组织训练,一面抢筑坑道、掩体、堑壕,建造了一条打不烂、摧不垮的地下长城。之后,率部开赴三八线,执行正面防御任务。经过紧张施工,使防御阵地基本形成了绵密的体系,不仅有效保证了防御的稳定性,也大大增强了持久作战的物质基础。在依托工事英勇抗击敌之袭扰、进攻的同时,广泛开展冷枪、冷炮、对空射击等“零敲牛皮糖”和伏击、反伏击活动,掌握了战场主动权。出击坪山南村、梅岘里东南山、马踏里西山,巩固和扩大了防御阵地。为惩戒美、李军,促进停战谈判,三打马踏里东南山,取得了停战前最后一战的决定性胜利。1953年7月27日,肖全夫作为志愿军板门店前线部队代表,参加了在板门店签字大厅停战协定签字仪式。28日,又陪同彭德怀司令员视察了大德山阵地,亲身感悟了这位志愿军统帅的过人胆略和高尚情操。
1960年代后期,中苏关系紧张,边境摩擦不断。在东北,珍宝岛本是中国领土,苏军却多次入侵。1969年3月,沈阳军区边防部队奉命进行自卫还击,时任沈阳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的肖全夫亲临前线指挥,参战部队英勇作战,取得了自卫还击战的重大胜利,狠狠教训了侵略者,打出了国威军威,向党的九大献了厚礼,向毛主席、党中央和全国人民交了合格答卷。孙玉国、孙征民、杜永春等十名官兵被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牢记初心 热爱人民
肖全夫虽然以军人为终身职业,但他一直把人民放在心中,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一生中最爱唱的歌就是《我是一个兵》。这不仅因为这首歌是他的军文工团创作的,更因为她的歌词是“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我是一个兵,爱国爱人民”。
1959年至1961年,我国大面积遭受自然灾害,遇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怎么办?面对“当兵吃公粮,古今一个样”的论调,肖全夫发怒了!他坚定地说:“我们人民军队,必须与群众同共甘苦,想人民所想,急国家所急。”他积极组织部队大力开展农副业生产和节约活动,进行助民种地积肥、植树造林、建造水库、修筑道路等。第一年,该军种地面积过万,粮食、油料、蔬菜获得丰收,不仅改善了部队生活,还支援了地方市场。第二年,继续大搞农副业生产,又领导开展“灭鼠挖粮”活动,仅从老鼠口中就夺回粮食64万斤。
当人民的生命财产遇到危险时,肖全夫总是冲在第一线。1975年2月4日,辽宁省海城、营口地区发生强烈地震,肖全夫心急火燎,最早奔赴现场。3万多名官兵紧急抢救被压在废墟中的群众,帮助他们生产自救,重建家园。同年8月4日,连日暴雨致辽河辽中县三家子段决口,现场一片汪洋。总指挥肖全夫乘坐直升飞机来了!他立即乘汽艇冲进激流勘察,与军地领导一起研究抢险方案。哪里最危险,哪里就会出现他那黑瘦的脸庞和嘶哑的声音。经过军民共同努力,洪魔很快被降服了。
1960年代,大庆工人阶级发扬大无畏革命精神,克服重重困难,使原油不断增产。但因铁路运输状况不好,大庆原油无法全部外运,油库爆满,急需修建从大庆通往抚顺、大连和秦皇岛的输油管道。1970年,国务院决定将这项任务交给沈阳军区,肖全夫担任了输油管道工程领导小组组长。他带领部队、工程技术人员和30万民工,一切从零开始,筹集资金、材料、设备,组织施工,协调各方,解决矛盾, 打响了一场输油管道建设的人民战争。经过四年多的艰苦奋战,到1975年9月,建成了总长2471公里的大小8条输油管道,年输油能力为4000万吨,开创了全国输油管道建设的先河。在施工过程中,他处处想着沿线人民群众,为农安县建设炼油厂,为黑山县、大连市解决水源,为大凌河等多处架桥修路,过庄稼地先抢收后施工等等,尽量减少施工给农民造成的损失,还为他们带去实惠。所以,输油管道工程建设受到沿线政府、群众的大力支持,进一步密切了工农、军民关系。
1980年1月,肖全夫被中央军委任命为乌鲁木齐军区司令员。到军区后,他呕心沥血,励精图治,冒严寒,抗酷暑,深入边防、部队调查研究,深为军区部队的条件艰苦所震撼,也深为广大官兵的奉献精神所感动。他多次向中央军委和三总部机关反映边防部队的困难和问题,得到军委领导的理解和支持,于1982年拨款2.8亿元,支持军区边防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边防官兵的生活、执勤、战备条件。1984年8月,他以68岁高龄,历时20天,驱车3000多公里,亲临“氧气吃不饱、夏天穿棉袄”、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西藏阿里高原和海拔 5380米的喀喇昆仑神仙湾边防连,带病检查指导边防施工,看望施工部队和边防官兵,把军区党委、首长的关爱送到广大基层官兵心中。经过三年边防建设,军区所有的边防连队都通了公路和电话,官兵们都住进了坚固保暖的营房,用上了电灯,看上了闭路电视,有了文体活动场所,吃上了新鲜蔬菜,永远结束了住简陋危房、靠牛羊驮运物资、电报会诊疾病的历史。广大边防官兵把军区党委、首长的关爱牢记心间,转化为搞好边防建设、战备执勤的无穷力量。
肖司令员不仅在他的工作平台上为人民做了很多大事、好事,体现了他对人民群众和部队官兵的大爱;而且在生活中心系群众,爱兵如子,把爱播撒到细微之处。最近网络上有一篇《为烈士献上一盘饺子——将军女儿完成将军50年前的一个未了心愿》,就是讲的肖全夫的故事:珍宝岛作战期间,在正要开饭吃饺子时,某师工兵科副科长孙征民为执行紧急排雷任务,一口未吃就出发了,说“留着等我回来再吃吧!”执行任务过程中,孙征民光荣牺牲。肖司令员一直记着他的这句话,并把这个遗憾讲给夫人刘海波,刘海波把这件事安排给了肖南征。2018年12月21日,肖南征手端饺子,来到珍宝岛烈士陵园,献给孙征民烈士,深情地说:“战斗英雄孙征民烈士:我是肖全夫的长女,我97岁的老母亲让我一定给您送一盘饺子,今天给您送来了,还有醋、酱油和白酒,您吃好喝好!……”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不忘初心 魂归故里
肖全夫的童年和儿童时期是在大别山度过的。他虽然在大别山只生活了16年,但他对生他养他的大别山是爱得很深很深的;他虽然只回乡两次,但心却是牵挂着的,并力所能及地为家乡解决困难。
1951年冬初,已升任副军长兼参谋长的肖全夫携夫人刘海波和长女肖南征第一次回到金寨。父母均已故去,他只得借住在婶婶家。首先看望了乡亲们,请他们吃了一顿饭;然后,买了两口棺材,收殓了分葬在两处的父母亲的遗骨,为他们合葬。当肖全夫夫妇了解到堂兄全则的儿子邦刚自幼父母双亡、由奶奶抚养,生活极其困难,决定认养;第二年,派警卫员把他接到部队,送他上学。刘海波对邦刚视同己出,弟妹们也都把他当着大哥。邦刚学习勤奋,成绩优秀,毕业于解放军西安通信学院,后成长为师职干部。
1960年,肖全夫得知金寨县农业生产器具落后,农业生产效率低下,便自费购买了两台机床送给县农机厂,支援家乡的农业生产。
1977年,肖全夫第二次回金寨。这次他专程看望了启蒙老师张文若,还与社员一起下田插秧、锄草;随行军医免费为乡亲们看病治病。他得知公社发展生产缺少运输工具,就在回沈阳后从军区后勤买了两辆退役汽车,送给他们。
1982年,军区开展边防建设,除动用部队外,还需要大量民工。肖司令员让秘书与金寨县政府联系,动员他们组织工程队参与。县里立即组织400多名民工,到新疆承包边防道路建设工程,既支援了边防建设,也为农民创了收,为金寨县劳务输出开了好头。
1985年,当时金寨县交通发展快,汽油供应紧张。肖司令员知道后,急地方所急,通过石油部门领导,给家乡解决汽油指标100吨,解了燃眉之急。
在当时条件下,肖司令员帮助家乡解决困难已经很尽力了。他的原则是绝不动用军队物资;帮集体不帮个人,帮亲人不徇私谋利。
当家乡亲人们得知肖全夫成为沈阳、乌鲁木齐军区首长后,找他要求参军入伍的不少。他认为,年轻人要求当兵报效祖国是好事,曾先后同意五、六名晚辈当兵,但在入党、提干等敏感问题上从不开口子,严格按规定办。这些年轻人在部队经受了锻炼,学到了本领和技术,陆续离开部队退伍回乡,成为地方经济建设的能人,有的在地方当了公务员、成为科局级干部。对自己的子女更是严格要求,没有一个搞特殊的。
肖司令员从工作岗位退下来后仍然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家乡建设,关心老区人民疾苦。他曾多次把金寨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等情况口头或书面向中央和有关部门反映,引起了有关领导的重视;每当家乡领导来看望时,他都要详细地询问经济发展、群众生活情况,为他们出主意,想办法;每当家乡的乡亲有困难找到他时,他都热情接待,想方设法帮助解决,家乡人民至今念念不忘。
在晚年,肖司令员最爱听的歌是《歌唱大别山》,能把歌词都背下来。当听到“大别山高过天,小路弯弯绕云间,亲爱的同志哥呀他离开家乡上前线,家乡的一草一木多留恋”时,经常见到他眼眶里泪花闪动。首长这么热爱家乡,可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后只回乡两次呢?他曾经对我们说过:“我是革命战争的幸存者,每当想到一起参红的战友们很多都牺牲了,就觉得只有努力工作才对得起他们,回乡探亲的事就放下了;后来职务高了,回去都会给地方政府添很多麻烦,心里不安,也就不想回去了。”
进入耄耋之年,肖司令员对夫人和子女安排了身后之事。他说:“我走了以后,要回到老家去。一是我16岁离开父母,就再也没有见到他们,以后我要陪着他们;二是大别山养育了我,我热爱那里的父老乡亲,我要看着他们过上好日子。”为了实现他的愿望,夫人刘海波、儿子肖江从2017年开始,数次回金寨,对爷爷奶奶的墓地进行了修葺;在金寨县烈士陵园预留的墓地上建了墓,于2019年3月1日举行了骨灰安放仪式。老将军魂归故里的愿望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