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2019“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安徽主场活动在革命老区六安市金寨县的红军广场举行。金寨县革命博物馆潮水般涌来一批批客人。在二楼展厅珍藏着一座“红军公田碑”,吸引了大家的目光。一位地方志专家特别指点说:“这是一件很重要的革命文物,它见证了土地革命时期红军和土改的光辉历史。”
“红军公田碑”高约1米,宽约半米,厚不到20公分,岩石质地,正面刻有“赤城五区三乡、红军公田……”等18个醒目红字。石碑看起来有些简陋、粗糙,但却亲历了红军时代的烽火岁月,忠实记载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苏区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史实,铭刻着鄂豫皖苏区人民热爱红军、拥护红军、支援红军的深情厚谊。
随着讲解员深情的娓娓解说,金寨“红军公田碑”的故事走进了大家的脑海。金寨县位于大别山腹地,是著名鄂豫皖革命老区的核心区。红军公田出现于鄂豫皖苏维埃权的创建和发展时期。当时,鄂豫皖苏维埃政权纷纷建立,施行土地改革,把土地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把最广大最贫苦的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中解放出来。鄂豫皖苏区《土地法令》规定,红军、游击队员、不能生产的苏维埃工作人员及其家属应分得田地,其家属无力耕种时,苏维埃政府发动群众代耕。另外,在《关于怎样分配土地的宣传材料》中还具体地规定,红军公田“不要山地,顶好路边的好田,做一个石碑或木碑,上面写‘红军公田’几个字。”
“吃水不忘打井人!”广大贫雇农衷心赞成设立“红军公田”。1931年秋,金家寨、吴家店、斑竹园等地分配土地时,都把好田划为“红军公田”,并立石碑和木牌,提醒大家爱护公田的庄稼,让子孙后代永远记住红军的丰功伟绩和恩情。
据当地老人们回忆,红军公田碑竖碑的时候,乡苏维埃通知群众,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向列宁小学的操场上开大会。会场正中放着石碑,上面披了一块红绸子,光彩夺目。妇女会员、少先队员、儿童团员们围着石碑翩翩起舞,欢唱《八月桂花遍地开》。在热烈的锣鼓声、欢呼声中,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把红军公田碑抬到公田旁边,竖了起来。红军公田碑迎着朝阳,屹立在良田旁,像一把利剑,指向腐朽的旧世界,指引着千千万万贫苦农民胜利前进的方向!
“1972年,这座碑在斑竹园镇小河村桥口被发现。1983年,被金寨县革命博物馆征集,红漆描字,用玻璃罩精心保护起来。现在是国家一级历史文物,我们馆的镇馆之宝。”金寨县革命博物馆馆长倪军补充道。
金寨县是一片红色土地,被誉为“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若要追忆那段光辉灿烂的革命历史,前往位于红军广场上的金寨县革命博物馆将是最好的选择,许多像“红军公田碑”一样的革命文物仍在讲述着红土地一个个真实故事。如今,金寨县革命博物馆观众迅猛增长,去年接待集体参观高达3000场次。
目前,金寨县保存革命遗址269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8个点址、省级6处26个点址、市级9处15个点址、县级49处58个点址,数量之多,为我省之最。据统计,2018年全县红色旅游共接待游客400.49万人次,创综合收入12.67亿元,全县有近20万人直接或间接受益于红色旅游发展。“金寨县革命文物资源丰富,一定要征集好、保存好、利用好,成为革命历史教育和红色旅游的宝贵资源。”省文化和旅游厅革命文物处处长周化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