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条绿已密,朱萼缀明鲜。炎炎日正午,灼灼火俱燃。”(唐·韦应物)。“三夏”时节,季夏最为炎热。
天穹犹如一个大蒸笼,热气腾腾,冬天的那种刀子般的风倏地没有影踪了。太阳像个大魔王站在天宫上,把它的火焰尽其所有的往大地上喷射。树不动,草不动,人也不想动。室外劳作的人无不汗水浸透衣裳,动物们竭力寻找着阴凉,水里的鱼儿也在深水区静静地待着,以期躲避这夺命的毒光。
在友人的邀约下,我乘着金乌西坠的时候,怀着崇敬的心情坐车来到了距离金寨县城梅山约三十公里的白塔畈镇,拜谒凭吊中国革命文学先驱蒋光慈烈士的故居。汽车沿着县道、省道一路蜿蜒行驶,渐渐驶进了昔日稻米大乡(计划经济时代白大乡为金寨县水稻种植第一乡镇),今日光伏大镇的白塔畈镇。原先的白大乡也已被白塔畈镇名称取代,汽车经过白塔畈街道马窑,映入眼帘的是高楼鳞次栉比,街道整洁,商业繁荣,人们精神喜悦。汽车在210省道右转驶入白石路(白塔畈至石婆店),一会儿再右转上村道,进入了光慈村地界。此时,我们行驶在一片稻香绿野之中,浓浓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放眼望去,湛蓝色的天空下,田畴葱郁,阡陌纵横,沟渠交错,秧苗抽穗,瓜蒌满棚,树木葳蕤。光慈故里呈现出一派丰收喜人,美丽富饶的乡村田园景象,好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
继续行驶十分钟后,我们首先看到前面丁字路口的西南角矗立一块长方形巨石,上面镌刻“中国革命文学先驱蒋光慈故里 光慈村”魏碑字体的红色大字。在此右转前行约1000米就到了我们此行的目的地:蒋光慈故居。我们依次经过光慈村党群服务中心和光慈村村部、宽阔的光慈村文化广场、漂亮的光慈小学校园。再往前行数米我们看到了一面墙壁上张贴着蒋光慈烈士的巨幅画像。画像上蒋光慈烈士饱满的天庭,雄浑的下颏,炯炯的目光,刚毅的脸庞,眉宇间洋溢着坚定的革命者豪情,大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英雄气概。我的大脑立马反应,跳出来的第一个词是英俊帅气;第二个词是风华正茂;第三个词是天妒英才;第四个词是秦观的: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
故居坐落在金寨县白塔畈镇光慈村(原为白大村)团结组,现在的光慈村由原白大村和东楼村合并而成。说是故居,现在实际上只是一片荒芜的宅基地了。它位于老白大乡繁华商业十字街的东北角处,相当于合肥市长江路与徽州大道交口四牌楼之合肥百货大楼的位置。故居宅基地东西长约二十米,南北宽约七八米的样子,上面杂草丛生,周围是农户的民房,尤为显眼。按照如今的房地产理论来看,应该属于寸土寸金的地段,这块宅基地从光慈先生1931年病逝至今有88年了,仍然能够保留到现在,当地政府做了大量的保护工作。
我站在光慈故居的屋基地上,望着如今空空荡荡的十字街,叹息世上一切美好的繁华的东西皆经受不住岁月的摧残,经受不住时间的吞噬。惟有人的品德、精神、才华、著作、事迹可以流芳百世。恍惚之中,我觉得时光突然倒流,穿越来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老白大的繁华十字街上。只见商贾云集,店铺密布,人声鼎沸,比肩迭踵。绸布店、食品店、药材店、老酒坊、杂货铺、小酒馆、当铺、米店、金店、客栈等等星罗棋布。附近农户前来卖菜蔬的,卖柴草的,卖家畜、家禽的在十字街的外围席地摆摊,方圆近百里的各色人等前来赶集购物讨生活。每天雄鸡刚叫两遍,东方尚未吐出鱼肚白,四周一片黑黢黢,街面上就传来了赶早市的脚步声,开启了一天的营业模式。到了夜晚,星星挂满夜空,月亮羞答答的爬上来时,喧嚣热闹一天的十字街归于寂静,远处偶尔传来三两声狗吠。这就是小农经济年代小商品经济下的老白大商业街市的真实写照。
光慈先生1901年在这里诞生,度过了竹马幼年,启蒙童年,读书少年,有志青年。吮吸着家乡肥沃的水土;沐浴着家乡温馨的阳光;滋润着家乡纯朴的乡风;行走在家乡如画的原野,成长为爱家乡,爱祖国,胸怀远大抱负的革命青年。从这片土地上走出了满腹经纶、一腔报国志的青年才俊,走出了用笔作刀枪的革命烈士。
光慈先生为了获得更好的教育,1917年16岁时便远离家乡,只身来到芜湖省立五中学习,在此接受了新思想,接触了进步书刊,组织领导了示威游行,声援北京五四运动,将五中变成了“芜湖的北大”。1920年在上海结识了陈独秀,加入了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蒋光慈与刘少奇、任弼时、萧劲光等一同被派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两次见到了列宁,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回国后倡导革命文学,1930年当选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候补委员,负责主编左联机关刊物《拓荒者》。
在“左”倾错误路线统治时期,蒋光慈反对要求左联成员参与飞行集会等冒险主义行为,认为革命文学作品能将青年们的情绪鼓动起来,能引导他们走向革命道路,是很有意义的工作。但当时“左”倾错误路线负责人认为文艺创作不算工作,到南京路上搞暴动才算工作。光慈先生希冀用手中的笔唤醒劳苦大众,而不主张左翼作家联盟成员到街头搞暴动。其实这是革命的两条路,革命需要枪杆子也需要笔杆子,殊途同归。因党内左倾错误路线的指责,为了自己坚定的信仰,为了更好的用手中的笔坚持革命,光慈先生迫不得已,考虑后提出退党,1930年10月被开除出党。但他退党是为了更好的为党工作,仍然把自己作为一个共产党人来要求自己,依然坚持不懈地为党的革命事业而奋斗,退党不退心,退党不退志,不在组织胜在组织。光慈先生抱病从事革命文学的创作,奋笔疾书,笔耕不辍,用笔作刀枪,一往无前的为党为民族呐喊冲锋。相继写出了小说《少年飘泊者》、《咆哮了的土地》、《短裤党》,诗集《新梦》等等大量丰硕的文学作品。
原全国文联副秘书长阿英(钱杏村)评价蒋光慈的作品为“中国的最先的一部革命的诗集”,“是中国革命文学的开山祖”;原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书记处书记,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第五、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习仲勋同志(1913年10月15日出生,192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4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在其自传中写:在1929年期间他读到了蒋光慈的小说《少年飘泊者》(1926年出版,描述了贫苦农民少年经过曲折的道路参加革命的故事),主人翁与他相似的命运和不屈的奋斗给他带来了心灵的震撼。
1931年蒋光慈因病逝世,1957年2月,安徽省民政部门追认他为革命烈士。光慈先生三十年短暂的人生是激扬文字,挥斥方遒的三十年;是奉献热血,岁月峥嵘的三十年;是革命斗志,激情昂扬的三十年;是爱国爱党,追求真理的三十年;是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三十年。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4月24日视察金寨,亲临金寨县革命博物馆时在蒋光慈展区动情地说道:我父亲在革命道路上深受蒋光慈《少年飘泊者》的影响。值得欣慰的是光慈先生的家乡白塔畈镇政府已开始计划蒋光慈故居的恢复重建工作,并规划建设蒋光慈展览馆,以缅怀纪念中国革命文学先驱、革命烈士蒋光慈先生。
如今,蒋光慈烈士的家乡白塔畈镇,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努力建设全县经济强镇,创建全省光伏能源示范镇,争创全国生态示范镇,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