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动工于1960年,勤劳勇敢的30万林县人民,苦战10个春秋,仅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之旗插在太行山巅,在悬崖峭壁上修成了这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立足新时代,传承红旗渠精神更有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作为党员干部,要从红旗渠精神中汲取营养,做新征程上的“凿渠人”。
传承红旗渠精神,做自力更生的“凿渠人”。1959年,河南林县遭受严重旱灾,林县县委提出,从林县穿越太行山到山西,将水引入林县,而后林县人民不等不靠,发扬自力更生精神,主动出工出力,自备生产工具,克服了人力物力不足、资金技术匮乏、开凿条件险恶等重重困难,在太行山间修建起了堪称人间奇迹的红旗渠。作为党员干部,要传承好这种自力更生精神,坚持自信、自立、自强,扫除“等靠要”思想,在前进道路上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凝聚起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磅礴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共同奋斗。
传承红旗渠精神,做艰苦创业的“凿渠人”。在缺乏专业仪器的情况下,林县人民凭借“土办法”,保证了施工进度和质量。为解决总干渠与河流交叉问题,设计建造了“坝中过渠水,坝上流河水”的空心坝,从此“渠水不犯河水”。修建桃园渡槽时发明了“简易拱桥法”,建成了“槽下走洪水、槽中过渠水、槽上能行车”的渡桥。艰苦创业是共产党人一脉相承的精神特质,也是红旗渠精神的突出表现,作为党员干部要传承好这种艰苦创业精神,不惧怕外部恶劣环境,以“踏石留印、久久为功”的韧劲和一以贯之、一抓到底的责任以及“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增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本领,从而实现“累土不辍,丘山崇成”的目标,用艰苦奋斗之心答好“创业”答卷。
传承红旗渠精神,做团结协作的“凿渠人”。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虽然施工人数众多,但得益于合理分工、科学调配、相互补充、团结一致,实现了全县一盘棋、党群一条心,全力服务中心工作。为了协调前方后方问题,各部门不论抽人还是调物资,没有丝毫本位主义,做到了“前方有求,后方必应”,前后方互相支持,共同前进。团结协作出战斗力、出凝聚力,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战胜各种困难挑战,取得的各项历史性成就,归根结底就在于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协作共进。作为党员干部,要传承好这种团结协作精神,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将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落到实处,用团结协作书写“人心齐,泰山移”的崭新篇章。
传承红旗渠精神,做无私奉献的“凿渠人”。林县广大干部群众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林县县委领导带头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商量,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先后涌现出舍己救人的共产党员李改云、把一生奉献给水利事业的林县水利局技术人员吴祖太、带头实干的五好连长石文祝等,他们都是无私奉献的先进典型。无私奉献是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也是红旗渠精神的鲜明特征,作为党员干部,要传承好这种无私奉献精神,知民之所乐,行民之所利,绝民之所恶,不鹜于虚声,不笃于虚行,不累于虚功,以“功成不必在我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情怀,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国、心中有民,时刻把服务奉献放在心间、扛在肩上、落实在行动中。